<track id="3hx7j"><noframes id="3hx7j">

<em id="3hx7j"><track id="3hx7j"><video id="3hx7j"></video></track></em>

      <rp id="3hx7j"></rp>

        <output id="3hx7j"><i id="3hx7j"></i></output>

        <ol id="3hx7j"><i id="3hx7j"></i></ol>
          <listing id="3hx7j"></listing>

          文化網首頁|新聞|宣教|文化|文學|攝影|文明|多媒體|年鑒
          歡迎您來到企業文化網!登錄|注冊
          站群:
          工會網 |電視新聞中心 |《鐵道建設》報 |網絡學習平臺 |文明網 |南京分公司 |電氣化公司 |裝飾公司 |工程材料公司 |城軌公司 |物資公司 |機電公司 |鋼結構公司 |五公司 |二公司 |一公司
          更多
          當前位置:宣教 > 典型宣傳 > 正文

          丁萬臣:鋼人鐵馬勇爭先

          發布日期:2011-07-22 來源:局企業文化部
          分享到:

              在中鐵四局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曾經出現過一位赫赫有名的領導者。他就是曾任副局長的丁萬臣。
              丁萬臣,男,漢族,河南省安樂縣人,中共黨員。1912年6月丁萬臣出生于河南省安樂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12歲時獨自離開家鄉外出謀生,他先后輾轉陜西、東北等地,在粉坊、醬園里打過短工。后到河北省保定市于家莊,在京漢鐵路沿線做了一名普通的線路工人。1943年3月,丁萬臣帶領工友在保定投奔革命隊伍,同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河北省清苑縣敵工部工作員、保定市城工部工作員、保定市鐵路保委會糾察隊長。解放后,他一直從事著新中國鐵路建設工作,先后在西北鐵路干線工程局、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三工程局、太原鐵路局、華北鐵路工程局、第四鐵路工程局擔任過隊長、段長、處長、副局長等職務。
              共和國成立后,丁萬臣背負著對祖國、對人民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各項急難險重的工作中一馬當先、身先士卒。作為早期鐵路工程局一級組織的領導干部,他經常深入現場解決具體問題,了解掌握工程進度,利用一切時機向職工宣傳完成國家鐵路建設計劃的重要意義,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1952年4月底,正在施工的天(水)蘭(州)鐵路線邱家峽渭河兩座便橋被山洪沖毀,線路中斷。由于前方釘道隊急需物資設備,上級領導做出指示:要求丁萬臣所在的武山工程段在兩天內將線路疏通,確保物料供應。段養路室工程師李佩章在查看便橋損壞程度后,認為在水流湍急的環境下想要盡快修復便橋非常困難。時任工程段段長的丁萬臣充分了解情況后,立即在施工現場召開全體職工大會,向職工們宣講完成搶修任務的重要性。經過宣傳鼓動,許多職工自告奮勇要求下水搶修。最終,丁萬臣決定由他帶領從各隊共產黨員中抽調出的技術骨干,臨時組建成“共產黨員聯合作業隊”跳入冰涼的河水中執行修復任務。由于搶修及時,線路如期貫通,確保了前方釘道所需物料的及時供應。
              集(寧)二(連)鐵路,全長335公里,是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家聯運干線在我國內蒙古境內的一部分。中鐵四局的前身之一——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三工程局于1953年5月開始施工。1954年冬,第三工程局決定將集寧火車北站的施工生產任務交給由丁萬臣掛帥的第二工程段,同時要求二段一定要抓好工程進度,確保集寧北站按期交付使用。二段接受任務后,身為段長的丁萬臣考慮到項目大、任務重、工期緊迫、勞動力不足等實際情況,向段黨委提議將搞好計劃管理,推行計件工資作為提前完成生產任務的突破口。段黨委經過充分研究采納了丁萬臣的建議,并選擇二段所屬五工區作為試點,全面推行計件工資制度。為使計件工作在試點單位有序推進,二段黨委專門成立了以丁萬臣為組長的工作小組深入五工區進行指導幫助。但推行某項新制度的過程同時也是新舊兩派思想展開激烈斗陣的過程。剛到工區不久,丁萬臣就發現工區的干部職工對段黨委的這項決定持有著不同的意見和態度。許多青年職工認為推行計件工資可以打破絕對平均主義“大鍋飯”,這下可要大顯身手了。而上了年歲的老工人則顧慮實施計件工資后,身體吃不消,收入會因此減少。有的職工干脆認為,計件工作是麻繩蘸鹽水——越來越緊,是變相地讓職工多干活、少拿錢。丁萬臣在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之后,立即召開了黨團員及政工干部會議進行全面動員。會上,丁萬臣反復強調推行計件工作的重要性,批評了許多職工錯誤的思想認識。同時,他還積極組織干部群眾進行學習座談,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大力宣傳計件工資制度的優越性。正是由于他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試點推行工作得以全面開展,并于1955年在整個第二工程段全面施行。據統計,1955年,第二工程段在1120名職工中推行了計件工資制度后,工人月工資收入為實行計時工資制度時的111.42%。由于職工收入增加,勞動熱情高漲,勞動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明顯提高,不僅使全段年節約資金達44387.23元,同時集寧北站的施工生產任務也按期交付,保證了聯運干線的貫通暢通。
              許多和丁萬臣共事過的職工反映:丁萬臣在工作中有很強的預見性。在集寧北站施工組織籌備前期,上級業務部門給第二工程段下達了施工組織計劃,計劃規定北站的施工生產只需投入一個工區、一個工程大隊的勞動力即可完成生產任務。同時決定將幾萬方的片石只交付給一個砂石廠進行供應。丁萬臣在看到施工組織計劃后立即提出反對意見,他堅持主張使用三個工區、三個大隊進行施工,并投入一個工區的勞動力量進行片石備料生產。實踐證明,丁萬臣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決策。在北站后期的施工生產中,盡管砂石廠因為生產力不足,片石供應不上,但由于工區預先做了充分的備料準備工作,并沒有使工期滯后,保證了施工生產的有效進展。
              丁萬臣在工作中的最大特點是有著強烈的群眾意識。他關心職工疾苦,始終把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放在心上,職工有婚喪嫁娶、生病住院,家中遇有突發性災難時,他都仔細詢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每次深入現場,丁萬臣都認真了解群眾疾苦,傾聽職工意見,深受大家的擁護和愛戴。20世紀50年代,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三工程局主要負責我國西北地區的新線鐵路建設。由于新中國剛剛成立且施工沿線地處少數民族聚居區,能否爭取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成為順利進行施工生產的先決條件。為此,丁萬臣積極和當地的盟旗政府取得聯系,了解當地風俗習慣,向干部職工廣泛宣傳中央關于民族團結的政策方針,同時熱情對待當地的牧民兄弟,經常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受到了草原兒女的一致稱贊。
              1951年,丁萬臣榮獲“全國鐵路級勞動模范”稱號;1956年,他再次當選為“全國鐵路級先進工作者”。
              1981年,丁萬臣光榮離職休養,2002年病逝于安徽合肥。(文稿整理:宋  恒)


           

          文章錄入:路輝      責任編輯:路輝
          相關閱讀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0143號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track id="3hx7j"><noframes id="3hx7j">

          <em id="3hx7j"><track id="3hx7j"><video id="3hx7j"></video></track></em>

              <rp id="3hx7j"></rp>

                <output id="3hx7j"><i id="3hx7j"></i></output>

                <ol id="3hx7j"><i id="3hx7j"></i></ol>
                  <listing id="3hx7j"></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