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3hx7j"><noframes id="3hx7j">

<em id="3hx7j"><track id="3hx7j"><video id="3hx7j"></video></track></em>

      <rp id="3hx7j"></rp>

        <output id="3hx7j"><i id="3hx7j"></i></output>

        <ol id="3hx7j"><i id="3hx7j"></i></ol>
          <listing id="3hx7j"></listing>

          文化網首頁|新聞|宣教|文化|文學|攝影|文明|多媒體|年鑒
          歡迎您來到企業文化網!登錄|注冊
          站群:
          工會網 |電視新聞中心 |《鐵道建設》報 |網絡學習平臺 |文明網 |南京分公司 |電氣化公司 |裝飾公司 |工程材料公司 |城軌公司 |物資公司 |機電公司 |鋼結構公司 |五公司 |二公司 |一公司
          更多
          當前位置:宣教 > 典型宣傳 > 正文

          曲鏡:朝鮮戰地小白鴿

          發布日期:2011-07-22 來源:局企業文化部
          分享到:

              曲鏡,女,漢族,黑龍江省安達市人,1933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 1951年2月入朝,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工程總隊醫院任護士。在抗美援朝搶修鐵路中,她不顧個人安危,勇敢救護傷病員,并用自己的鮮血挽救了一位朝鮮老人垂危的生命。在朝期間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52年,獲“全國青年團優秀團員”稱號。1953年,她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五一”歸國觀禮代表團的成員,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曲鏡在少年時期的稚嫩心靈中,就有一個崇拜的偶像——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1948年冬,一個偶然的招工機會,她到三棵樹鐵路醫院當了一名見習生。不久,又被推薦考入哈爾濱鐵路工程學校衛生班學習,并在畢業時被留校任用。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并組建志愿軍鐵道工程總隊,搶修戰時鐵路運輸線。1951年春節剛過,哈爾濱鐵路工程學校政委劉波在全院職工大會上,作投身抗美援朝的動員報告,之后又組織職工觀看了揭露敵人侵朝罪行的《血海深仇》演出。職工們義憤填膺,作為青年團員的曲鏡帶頭報了名。得知自己未被批準入朝后,曲鏡找到政委詢問原因。劉波告訴她年齡太小,不能入朝。曲鏡當時就急了,爭辯道:“我小可以長嘛,我到朝鮮戰場絕對不會添麻煩,請領導放心”。在她的一再堅持下,劉政委也覺得好鋼需要烈火煉,應該把這個小姑娘送到戰地上去鍛煉。最終還是批準了曲鏡的請求。一位姓郭的人事干部,面對曲鏡說,你這么小到朝鮮戰地能行嗎?到衛生列車工作吧,這里也有你的一些同學。曲鏡聽后,急忙用她自認為的道理反駁:“抗美援朝不過江,我不干,我要到朝鮮前線去!2月上旬,她們隨同入朝軍列,跨過鴨綠江,到達鐵道工程總隊報到。曲鏡被分配到鐵道工程總隊一大隊設在孟中里的醫療所。
              孟中里醫療所剛成立不久,包括曲鏡在內共有6人,醫療器械和藥品非常缺乏,而需要搶救的基本是在反轟炸搶修中的重傷員。戰場上是沒有條件可講的。器械缺乏,曲鏡和同事們一起自己動手制作代用。沒有鑷子,到山上折來樹枝去皮用開水煮后做成筷子,將兩根筷子綁在一起代用;沒有“探針”,就到朝鮮老鄉家里找來竹竿兒,劈成竹篾,再磨成細小的圓針卷上棉球,經消毒后代用;沒有消毒鍋,就用敵人丟棄的鋼盔燒水消毒。用小油桶、罐頭盒子等,做了些簡單的醫療和病員用具,如消毒器、水壺、大便器、小便器……,基本解決了搶救護理傷病員的急需。在朝鮮戰場上,為保障傷病員的安全,傷病員多分散居住在朝鮮老鄉的民房里,彼此相隔經常有幾里路遠。曲鏡每天都要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數次往返崎嶇的山路間,到各住地為傷病員注射、換藥、送水、送飯、洗衣縫補。她天天背著藥箱、提著飯菜,既要躲避敵機轟炸,又要克服天黑路滑。雖然整天忙得頭昏眼花,但想到自己多做一些工作就可以減少傷病員的一分痛苦時,曲鏡就什么都忘記了,感到的只是愉快和光榮。1951年3月下旬的一天早晨,孟中里車站遭到敵機的猛烈轟炸,車站上的列車被炸起火了,濃煙滾滾并時有彈藥的爆炸聲。曲鏡冒著敵機投彈、掃射,奮不顧身地與車站的值勤人員一起奮力搶救軍用物資及傷員。同志們為搶救祖國人民用血汗送來的寶貴作戰物資,拼死把烈火熊熊的車廂摘鉤甩掉,使之與列車隔離開。敵機仍在頭項盤旋掃射,突然,機車被淹沒在烈火中。曲鏡和另一名大夫連跑帶爬地急奔司機室,看到有一位同志已昏倒,衣服上的火還燃燒著。她們見此情景,急忙沖上去把他身上的火撲滅,并將正在流血的傷口作了簡單的止血包扎處理,迅速把火車司機救下機車。
              1951年6月9日,這一天正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曲鏡早早起床,為工作和佳節細心地做著各項準備。剛忙完,一伙朝鮮老鄉抬著一位滿腿是血的朝鮮老人來到醫療所。這位五十多歲的大爺因膝蓋骨折,流血過多,生命危在旦夕。大夫和護士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搶救工作中,注射了生理鹽水和葡萄糖,但并不見好轉,老人已處于昏迷狀態,面孔蒼白,雙眼緊閉,脈搏也越來越弱。朝鮮鄉親們哭訴著求大夫救回老人的性命。曲鏡在一旁看到這一切,心急如焚。經研究,必須為老人進行截肢手術,否則,老人性命難保。但先要給老人輸血,緩解老人傷情后,方可做截肢手術?裳簭哪睦飦?醫療所沒有備用血液;老人是什么血型?所里無法化驗,這又讓醫護人員為難起來。有人建議,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找“O型血”的人為老人輸血。但是,入朝時急促,誰知自己的血型呢?這似乎又是一個不可解的難題。曲鏡聽到急需給老人輸血的消息,急向大夫喊起來:“我是‘O型血’,輸我的血吧,在國內我就是輸血隊員!鼻R趕緊伸出瘦弱的胳膊,等待抽血的針頭扎進靜脈血管。幾分鐘后,醫生抽取曲鏡身上200毫升的鮮血,輸進了正處于昏迷狀態中的朝鮮老人身體里。垂危的老人漸漸蘇醒了,微弱的脈搏也慢慢有力地跳動起來,老人睜開了緊閉的雙眼。手術很順利,朝鮮老人終于轉危為安。經過短暫休息的曲鏡,又偷偷跑去護理術后的這位老人。從死亡線上得救的老人欲報中國姑娘和醫護人員恩德的心情難以言表,懇切地請求,讓曲鏡姑娘做他的干女兒,以表達救命之恩。曲鏡愉快地接受了老人的要求。就這樣在硝煙彌漫的戰地上,她認了一位朝鮮干爸爸。從此,中國姑娘用鮮血和朝鮮老人凝成朝中父女情的故事, 在朝鮮戰地和當地村民中傳播開來。

              在朝鮮當地里委會召開的群眾大會上,里委員長說:“中國護士用自己的鮮血,挽救回垂危老人的生命,這標明中朝人民的血是永遠流在一起的! 1952年7月,在朝鮮政府召開的一次慶祝勝利大會上,曲鏡、郭金升和總隊領導應邀出席會議,朝鮮女工部長還專門為曲鏡戴上了光榮花。
              1951年7月初,曲鏡由一大隊醫療所調到總隊工地醫院。在朝鮮戰場上,護送傷員撤離是十分艱辛的工作,曲鏡多次主動請纓接受任務。在一次護送8名傷員撤離的任務中,突然遭到敵人的空中轟炸,霎時她們的居住地也遭到襲擊。曲鏡懷抱機槍掩護傷員們撤出住房。撤離后一查人數,發現下肢骨折依靠雙拐的李春和仍在起火的房間里。曲鏡不顧一切地沖進濃煙滾滾的屋中,將已倒地的李春和連拖帶背地救了出來。當全員安全撤出駐地后,再回首一望,墻倒屋塌,他們的住屋已變為廢墟,天又下起了大雨。曲鏡帶著8位傷員冒雨前行,忽然在前面的山坡下發現一片高粱地。曲鏡靈機一動,就把傷員們帶進高粱地。她告訴大家暫且隱蔽在這里,不要離開。這時天已黑下來,雨仍在淅淅瀝瀝的下著。曲鏡把淋濕的衣服擰了擰又穿上,決定出去為傷員們尋找吃的和住地。她走出高粱地,在泥濘的崎嶇山路上一次次滑倒了再爬起來,靠著手電筒的微光,好不容易在一處山坡上找到鐵道兵的一支部隊,為傷病員尋來了開水和食品,解決了一時的困難。
              曲鏡在朝鮮戰場上因搶救護理傷病員經歷了許多風險,每遇危難,她都能堅持住,逢兇化吉,保障了傷病員的安全,被同志們譽為“戰地小白鴿”。
              抗美援朝勝利歸國后,曲鏡不以功臣自居,精心做好組織交付的各項工作,曾擔任鐵四局醫院院長。(作者:王傳七  張濤)

           

          文章錄入:路輝      責任編輯:路輝
          相關閱讀

          皖公網安備 34011102000143號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track id="3hx7j"><noframes id="3hx7j">

          <em id="3hx7j"><track id="3hx7j"><video id="3hx7j"></video></track></em>

              <rp id="3hx7j"></rp>

                <output id="3hx7j"><i id="3hx7j"></i></output>

                <ol id="3hx7j"><i id="3hx7j"></i></ol>
                  <listing id="3hx7j"></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