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張欣
記得初中那會兒我有個習慣,就是看完一部好電影或者讀完一本書后及時記錄下當時的感受。
在朔黃的日子簡單安寧,因為一直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不會太過于聒噪,或許是遠離了城市,才給思想云游的機會。能在閑暇之余翻閱幾本購得的新書,總會讓人有些著迷。如果身邊還有二三好友一起看山聽水,享受暖陽,暢所欲言,何其暢快。和很久沒聯系的一位友人電話交換了近些日子在讀的書,發現竟然都著迷了同一本書,像是在一座陌生的城遇到了久違的故知,欣悅良久。
愛讀書的人容易讓我用心收藏。大家一起暢談交流的時候,少了許多對世事的糾葛,多了對往昔歲月的豁然。在校期間聽俞敏洪的講座,內容大多已經模糊,但談讀書的部分依然記憶猶新。他說,讀書并非了解其中的情節,重要的是讀完后自己置身其中獨一無二的感受;讀書不在多,重要的是它們帶來的沉淀和對生命價值的不斷思索。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有些書適合置于枕邊,有些書適合仔細推敲慢慢琢磨,有些書讀過全如過眼云煙。讀一本好書,如同體察一個人,從中亦能獲得差距,而這些距離能決定一個人目光的長短、行走的高低。
想起《小婦人》中的一句話:“天還黑,要走的路還很長。”在時間這條路上,我已經丟失了很多少年時的遺憾,不想未來的日子因為找不到一個共度一生的良師益友而抱憾。今生要被多少人記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健康向上地成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語啟示我:如果心足夠博大,就用智慧富裕自己;如果志向足以高遠,就用行為承載。我雖渺小,但能來世間就應該努力做點什么,無悔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