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 | SUPERVISOR
中國中鐵四局集團黨委宣傳部、企業文化部
主辦單位| ORGANIZER
中國中鐵四局集團攝影協會
總監制| TOTAL SUPERVISED MANUFACTURES
段廣和
總編| EDITOR-IN-CHIEF,DIRECTOR GENERAL
許國
副總編| VICE-DIRECTOR GENERAL
安保田 汪德義
責任編輯 | EXECUTIVE EDITOR
路輝 宋恒
設計| GRAPHIC DESIGNER
路輝
投稿熱線&郵箱 | CONTRIBUTION HOTLINE&E-MAIL
Tel:0551-65246109 路電46109 | E-mail:44899985@qq.com
發布地址 | RELEASE ADDRESS
中鐵四局門戶網 Http://www.crec4.com
中鐵四局企業文化網 Http://www.loridiamond.net
中鐵四局攝影協會 Http://sy.crec4.com
卷首語:把鏡頭對準工地
(文/方成龍)
攝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愉悅。
記得五年前一位老攝影家來我們單位講課,當他聽到我們一些業余攝影者提出“要到張家界、要到西遞宏村、要到西藏峰山”才能“出好片”時,他諄諄告誡說:“你們在企業工作,把鏡頭對準工地,拍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就一定能出好作品。”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也催促和激勵著我把鏡頭對準工地。
我們施工企業性質決定流動性大、生活艱苦,這是實際,但天南地北、不斷變換的工程工地和干部員工投身火熱的大建設勞動壯景又為攝影創作提供了素材源頭,特別是近年來工程建設中大量引入使用農民工,一種新生群體的入列,為企業增添了新元素和活力,他們改變著企業管理模式,也沖擊著人們的思維觀念,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所思、所做、所言以及生活所為,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也是藝術家們孜孜追求的源泉,是時代發展賦予攝影藝術創作的新領域新題材。我們作為生活在企業中的業余攝影者,工作平臺在基層企業,與工程建設相伴,與農民工朝夕相處接觸多,更易走入他們中,更易了解熟知感知他們,更有先天條件,只要堅持用鏡頭去記錄描繪他們,真誠的去藝術的再現他們,也就一定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v觀我們四局一批攝影愛好者近年來所出了很多佳作,許國的《祈盼》、《破曉》、《雪域筑天路》,童國強的《雪夜鋪架》,安保田的《只爭朝夕》,楊紅兵的《山巒深處》等無不是“鏡頭對準工地”的結晶,無不占據了精品獲獎的主流。
要做到把鏡頭對準工地,創作出優秀作品,一方面要勤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用心體驗工地生活,做到真情融入、熟知理會,把握規律,這樣才能“富有靈感”,也才能從“平常”中找“美”,另一方面要勤于撲捉,做工地的勤耕人。攝影作品也是勞動的藝術成果,需要艱辛耕耘。靈感產于生活、佳作凝聚瞬息。攝影不僅需要技能因素,也與光影、氣候乃至人文地理環境等息息相關。我們建設工程工地上勞動創造一瞬間、一場景沒有再現,也不可復制,因此,攝影者要腿勤、手勤,多在工地現場轉,“機”不離手多攝,才能抓住瞬息、聚焦時點,撲攝到優美的景色。同時要勤于對比,做創優的探索人。拍出好作品、創出優秀力作是所有攝影者的夢想和追求。我們雖然不斷的去拍攝,但往往感到所拍的片子很平常,優秀作品少,感到在我們熟知的工地要拍出好作品難。要突破這種“怪圈”,就要多對照片進行對比反復,從用光、構圖以及感光度、時間差等方面比較權衡,在對比中發現缺陷,在對比中提高認知,在對比中增強美感、激發靈感,這樣才能練就眼力,擁有一雙不平凡的攝影抓拍眼睛,化“平凡”為“非凡”。
記得美國《紐約攝影教程》中有一句經典:“最美妙的畫面就存在于你當前所在位置周圍一英里的范圍之內。”其內涵就是告知攝影者“生活處處皆有美”,要培養觀察眼力,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這與那位老攝影家的告誡是其曲同工的,內涵是一致的。我們生活在企業一線的攝影者,只要堅守把鏡頭對準工地一線,就一定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