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兵,新華社高級記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客座教授。長期從事中央新聞攝影采訪工作,代表作《總理為農民追工錢》、《習近平為外賓撿眼鏡》等。攝影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著有《奔波在戰爭前線》、《隨訪連戰的日子》、《回望20年——一位新華社記者的採訪手記》,以及攝影集《日本人印象》!痘赝20年》獲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優秀作品獎。
優秀獎 《最美勞動者》 羅聯永
《沖刺314米高度》 劉曉光
《石油工人》 林國瑞
《磚廠女工和她的孩子》 要振剛
照片均選自全國首屆農民工主題攝影展(“中國中鐵四局杯”農民工我的兄弟姐妹全國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展)。
昨天從北戴河歸來,便匆匆趕往王府井看一個關于農民工主題的攝影展覽。八九十年代采訪社會新聞時,沒少拍攝農民工題材的照片。2004年我拍攝的《總理為民工討工錢》產生廣泛影響,引發全社會關注農民工、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問題。照片發出去后,很多農民工不知從哪兒找到我的電話,訴說他們的遭遇和不幸,當時我也盡最大可能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但說實話,自己確實有心無力。此后多年來,自己一直關注農民工的生活生存和發展狀態。我的著作《我們這30年——一個記者眼里的中國改革開放》有一個章節專門講述當年采訪農民工的經歷和相關思考的。
中國是農耕大國,現在的城市人過去很多都是農民、農民工,后來一步步走進城市打工,逐漸變成城里人的。我的父輩就是上世紀50年代從河北農村來北京支援城市建設、慢慢變成北京人的,我周圍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情況?梢哉f,絕大多數的城市人都和農民和農民工有著扯不斷的血脈聯系。
資料顯示,十九世紀中期,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90%,20世紀80年代說起中國人口,人們習慣說“十億人口八億農民”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煞窈唵握f,中國人從歷史上看大多出身于農民,有很多當年都是農民工出身。截至2013年,中國城鎮人口超過51%,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在中國歷史上是個質的變化。
近年來,在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下,農民工的生活生存狀態有不少改善,這是有目共睹的。但很多農民工依然處于弱勢群體的狀態,生存生活就業教育等面臨很多困難,需要政府和社會更多的支持和扶助。沒有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的辛苦勞作,就沒有社會的發展和城里人現在的幸福生活。中國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光城里人實現夢想不行,還需要幾億農民工一起努力、一起實現。
如今攝影進入數碼時代,攝影技術越來越簡單,人人都可以掌握,但有價值的攝影內容、主題和照片并不多見。攝影技術和形式可以千變萬化,但攝影對當代現實和人物命運的關注永遠不可忽略。從這個意義上說,全國首屆農民工主題攝影展,選擇了一個離生活最近、最能接地氣的主題。這樣的主題遠比那些花里胡哨、虛無縹緲、無病呻吟的照片更能引發人們的關注。
應安徽攝影家協會主席陳志勇、副主席許國等老朋友的邀請,前往觀看全國首屆農民工主題攝影展(“中國中鐵四局杯”農民工我的兄弟姐妹全國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展)。站在靜靜的展廳里,不知不覺看了兩個小時。忙忙碌碌之余,靜靜的欣賞照片是一種享受,特別是欣賞有感覺有價值的照片。面對一張張反映農民工生存生活狀態的圖片,自己的情感也隨著各種影像的變化而波動:石油鉆井平臺上渾身油污、像雕塑一般的群像,跨江大橋數百米高的橋梁上正在凌空作業的人們,磚窯里打工的母親勞累之余給背在身后孩子喂飯,擁擠的車站里農民模樣的父親輕輕地親一下孩子的臉龐,風雪中站在城市街頭等待招工的農民工……
影像是客觀現實與主觀感受結合的產物。人有感情,照片也講感情。一張真實客觀、形象生動、有價值有內容的照片,通?梢愿袆尤,引發人們更多的聯想和思考。展覽照片中有對農民工的關注與同情,有對勞動者敬佩和友愛,也有對他們通過勞動致富的期待和希望。為農民工辦攝影展值得點贊。
文字不能替代照片,照片也不能窮盡一切。本次展覽中,不少照片的文字說明過于簡單化、公式化,照片的題目又過于“高大上”,缺少時間、地點等基本信息背景情況的交代,攝影圖片信息量不足,影響了照片傳播價值和歷史價值。真希望這種反映農民工的攝影展能一屆屆辦下去,并且越辦越好、越有影響力。
走出王府井世紀大廈里的攝影展廳,走進繁華喧鬧的街頭。望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不禁突然奇想想,如果這樣的攝影展能辦到城市的大街上,一定會吸引更多人觀看……
《車站》 劉年
《降溫》 王士龍
《趕路》 莫章海
《滯留旅客》 楊瑛毅
《工棚里的笑聲》
《農民工的家》 盛紅旭
《眼神》 盛紅旭
《風雪中》 趙鳳鳴